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方案
栏目:规划设计 发布时间:2025-09-10 12:22:53

  以下是一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方案的示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三产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与整合,结合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本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具体地理范围,可精确到乡镇、村庄等;规划期限一般为[X]年,例如2025 - 2030年。

  1. 资源禀赋:分析整治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土壤质量、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农业、旅游等产业资源情况。

  2. 权属现状:调查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归属,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土地的权属分布。

  3. 资金保障能力:评估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可争取的政策性贷款额度,以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可能性。

  4. 群众意愿: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农民对土地整治的态度和期望,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实现耕地集中连片,通过“小田并大田”整合碎片化耕地,新增耕地面积不低于原有面积的5%,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

  ○实施土壤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推动耕地“旱改水”及生态化改造,提高耕地质量。

  ○整治农村闲置宅基地、工矿废弃地等低效用地,盘活存量土地,腾退指标用于乡村产业或省域流转。

  ○优化村庄布局,减少建设用地总量,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河流、林地功能,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严禁破坏生态红线。

  ○耕地集中连片:明确“小田并大田”的具体区域和规模,制定详细的整合方案。

  ○质量提升:规划土壤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地点和内容,确定“旱改水”及生态化改造的区域。

  ○存量盘活:确定农村闲置宅基地、工矿废弃地等低效用地的整治范围,制定腾退指标的使用计划。

  ○集约利用:规划村庄布局优化方案,明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的位置和规模。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规划河流、林地等生态系统的修复区域和措施,确保不破坏生态红线。

  ○产业融合:根据腾退空间,规划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引入区域和发展模式。

  ○文化遗产保护:明确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修复范围和保护措施,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具体方式。

  ○优先保障农民安置和公益项目,如农民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开展基础调研,分析整治区域资源禀赋、权属现状、资金保障能力及群众意愿。

  ○县级政府主导编制实施方案,明确整治目标、任务、空间布局及资金平衡方案。

  ○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多部门联合审查,重点审核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生态红线保护等合规性,批复后备案。

  ○对可能出现的、农民抵触、生态破坏等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分析产业导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如产业产值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