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创始人是怎么发家的?
栏目:媒体新闻 发布时间:2025-09-10 12:25:51

  LV你肯定知道,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迪奥、芬迪、宝格丽这些奢侈品牌和LV都是一家的,他们都属于LVMH集团。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集团背后的男人伯纳德·阿尔诺人称“穿着开司米的狼”。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在公众面前亮相的时候,永远都是一副儒雅的姿态,一身笔挺的西装,挂着一丝含蓄的笑容。但如果你觉得他是一位欧洲老绅士,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会儿你听完这哥们的发家史,会拍着大嘴惊呼“牛逼”。那么今天我们来谈谈他的残暴上位史。阿尔诺的出生跟奢侈品可以说是毫无关系,而是一个搞建筑工程的富二代。他首先劝说老爸做业务转型,他老爸不同意,他就得游说其他高层同意,最终以4000万法郎的价格卖掉了公司的建筑业务,从包工头摇身一变,成了地产商。注意他这个行为,或许在他一生当中,他会经常干这种事情。

  就这样到了1978年,不到30岁的阿尔诺就顺理成章地从还没有到退休年纪的父亲手里接过了CEO的位置。此后,阿尔诺移居美国开了一家分公司。

  但是他心目中始终有一个白月光,那就是念念不忘想要涉足奢侈品的生意。而他心目中种下这道白月光,影响他一生的人,居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出租车司机。

  原来据说阿尔诺在美国坐出租车的时候,他和司机师傅唠嗑,聊到法国的时候,他突然问司机:“你知道法国总统是谁吗?”这个司机师傅就说不知道,但是他知道法国有个大牌叫迪奥,这迪奥可相当了不起啊。

  一个美国司机居然不知道,也不关心法国总统,但是他居然知道一个法国的奢侈品迪奥,这瞬间让阿尔诺对迪奥的印象极为深刻。阿尔诺不但狠,同时也非常有远见。他察觉到其他人并没有看到这个趋势。

  在那样一个年代,平均财富才刚刚开始增加,中产阶级也在刚刚开始扩张。这个时候,消费者已经逐步开始对品类有所追求,有越来越多有经济实力优渥的单身女性,愿意掏钱买奢侈品来表明自己的品位和社会地位。这一切阿尔诺都看在眼里,他预测出未来全球人们对奢侈品的需求以及消费奢侈品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大,只有奢侈品才能真正做到高毛利,同时也具备强烈的稀缺性。

  和迪奥相比,当时阿尔诺的公司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什么时候老鼠可以绊大象一跤呢?这就得等到大象打盹的时候,就这样等了十多年。1984年,阿尔诺35岁的时候,机会终于出现了。当时他刚刚从美国回到法国,得知迪奥的母公司博萨克申请破产了,这真是想打瞌睡,直接撞到枕头上面了,来的太是时候了。

  博萨克可以说是迪奥的初代老板旗下一堆乱七八糟的资产,但是迪奥本身很牛,是法国乃至欧洲顶级高定时装屋之一。7年换了三任首席设计师,依然活得很好,能赚钱,风险低,市场认可度高,妥妥的优质资产。

  大家注意,当时的迪奥有好几个业务板块,高定成衣是核心的形象业务,香水化妆品这一块才是迪奥最大收入来源。但早在1968年,博萨克就把迪奥香水业务卖给了酩悦,也就是后来LVMH里的M,这个我们接下来很快就会讲到了。

  我们再来说博萨克公司,虽然仓库里堆满了过时的服装产品,虽然有3万名时不时就罢工的员工,虽然账上还有高达30亿法郎的债务,但好歹他还有迪奥这个品牌,好东西是不愁卖的。当时法国政府寻找买家的消息一出,这个阿尔诺立马就决定要抵押全部身价,也要把它买下来。阿尔诺的发妻正好是破产业主的亲戚,这不巧了吗?于是乎,阿尔诺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了先发购入股权的权利。

  但是随后他发现,就算把家族企业全部都抵押出去,也只有1.5亿法郎,连一成股权都不够,这该怎么办呢?于是,阿尔诺先是在法国拉扎德银行那里拿了一笔小钱。而拉扎德银行这边,又帮他找了两个石油集团和英国的汇丰银行,几方合力融资了4亿法郎,可是还不够,那怎么办呢?阿尔诺还有一手骚操作,就是忽悠法国政府给总理画了个大饼。

  “你放心,你让我收购,我一定保证博萨克业务正常运转。法国人不骗法国人。”阿尔诺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法国政府这边呢也确实头疼,这工人时不时就罢工,突然冒出这么一个自称爱国民族企业家的人,长得也确实挺绅士的,居然还愿意接手这么大个烂摊子,于是就答应帮他兜底。

  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向我承诺重振营运并保住就业岗位。于是法国政府拿出7.5亿法郎,再加一些补贴,同时出手取消博萨克在线银行的债务。就这样,阿尔诺只用了10分之1的钱,就用杠杆扛了整家公司回来,一手拿下了濒临破产的博萨克公司。

  等一切尘埃落地,阿尔诺就暴露了他的真实面目。前脚刚承诺完,后脚他就把集团里的赔钱货、纺织尿布业务全部都给卖了,最后只保留了迪奥和一个比较赚钱的百货公司。他对员工也毫不客气,立马开始了大裁员。据说有1.6万名员工直接失业了。

  那他对法国政府的承诺怎么办呢?不好意思,我信号不好。阿尔诺就这样买下,再分拆卖出去赚了好几亿美金。

  但是在博萨克那里买来的迪奥,其实只有服装业务板块。所以阿尔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迪奥的香水业务,而当时持有这枚棋子的是LVMH集团。先简单说一下LVMH是怎么来的。

  1987年,法国最大最重要的两家公司进行了合并,他们就是LV和MH两大集团。LV大家都知道,就是鼎鼎大名的路易威登。MH这边,M代表着有近300年历史的皇室御用香槟品牌酩悦,H则是白兰地的巨头轩尼诗。

  这个LV和MH两家公司都是大佬级别。他们为什么合并呢?1987年LV的营收达到38亿法郎,利润接近7个亿,是法国第二大奢侈品集团。与此同时,MH已经遭到了恶意收购,急于找盟友。一方面LV想多元化,对酒业也感兴趣,这两家也都是家族企业,于是决定合并了。

  结盟之后,两边投票权加起来正好达到51%,所以只要两边信守盟约,不被外人拉拢,都可以相安无事。但是当时MH生意比较大,所以母公司就让MH的高层阿兰做主席,LV的高层阿亨作为副主席,基本上他们是各自为政。

  不过呢俗语说的好,一山始终不能容二虎,尤其还是如此厉害的二虎,都是自我意识极强的法国人。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他们有多么的合不来。阿亨给新成立的LVMH公司印制了一套文具,文具上他的名字出现在阿兰的名字上方,这阿兰立马就闹脾气了,直接把所有文具都集中销毁。此后还经常在媒体上相互开炮。

  就这样,一直到1988年,LVMH的股票突然出现了异动,交易量开始大幅上升,意味着可能有人想在背后进行大量收购。于是MH向LV商议:“情况有点危险啊,不如我们再找个人来联盟,比如找健力士买少许股份,这样我们加起来能增加大约3.5%的股票权,那就可以保险一点。”

  3.5%数目不多,可以试试。MH找健力士,除了他们都是卖酒的,还因为他们在谈一个大型经销合作。而健力士这边,它不仅规模大,还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管理企业,所以这3.5%的股份还不够他塞牙缝的。

  于是MH回来给LV说:“我们和健力士谈好了,不是3.5%,他们现在想买20%。”这下LV呆了。“啥?现在你们卖酒的联合起来是在向我宣战吗?那我也要在时尚界这边找个盟友抗衡一下。”

  这个时候,作为LV主席顾问的拉扎德,就向LV推荐了一个老朋友。没错,这个人就是阿尔诺。LV打量了一下阿尔诺的简历,他们觉得这简直就是最佳人选。法国人,做迪奥生意,又年轻又有干劲,一定可以跟他们玩到一块儿。而且在此之前,阿尔诺成功收购博萨克集团的时候,LV还帮他接触过不少投行的人脉。现在该轮到阿尔诺还自己一个人情了。

  于是LV就这样打算跟阿尔诺联盟了。“我希望你投25%LVMH持股,比健力士多5%。”阿尔诺暗中窃喜。好家伙,LVMH我早就垂涎已久了,竟然自己送上门,我迪奥的香水业务还在你那儿,拿来吧你。

  故事到这里,突然变得更有趣了。这个拉扎德银行啊,作为行走江湖多年的投行,怎么会只有一张面具呢?它不仅仅是阿尔诺的背后推手,还分别是LV和MH的主要投行。而这一次,拉扎德银行选择与阿尔诺偷偷联手。首先帮他分析形势,“你看健力士财大气粗,资源规模都比LV大得多。如果你跟他敌对稳输,找联盟啊,还要找个靠山够大的。”

  于是,阿尔诺背着LV,在拉扎德的秘密安排下,与MH和健力士在拉扎德的办公室里进行了一个深夜的三方会议,他们决定合资成立一家空壳公司来搅一搅局。一山不容二虎的LV和MH,如今在MH和健力士这边也是如出一辙,相互都有所忌惮,那么倒不如让小弟阿尔诺当老大,也好控制。

  于是新的空壳公司,MH自然是不出面了,健力士占四成,阿尔诺占六成。阿尔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控制了这家合资公司。

  当然,阿尔诺的算盘早就开始谋划了,表面上阿尔诺还是LV阵营的,他信誓旦旦说:“我愿意为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背地里却秘密联合MH,准备增持LVMH的股票。

  时间到了1987年10月,华尔街大,法国股市跟着暴跌,LVMH的股价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这家合资公司一下收购了LVMH 24%的股份。这个时候LV才如梦初醒。“阿尔诺,你居然是个反骨仔。”

  此刻,如果你是LV,你会怎么做呢?LV的选择是正式开战,动用他们家族所有的钱和资源,开始在市场上扫货。他们的目标是要增持超过33%的股份。根据法国公司法,如果拥有该公司33%的股份,就可以成为少数阻碍派,就可以阻止董事会层级的任何决定。

  但就如当时拉扎德预言的,论财力的话,LV根本不是健力士的对手。阿尔诺和健力士的合资公司也同时在市场上疯狂扫货。短短3个交易日内,他们的持股直接提高到37.5%。一转眼,阿尔诺居然变成了LVMH的最大股东。

  完蛋了,这事可是真的引狼入室了。那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大敌当前,LV只能和MH再次并肩,挽救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权。他们首先想尝试拆开LV和MH这两家公司,但是进行这一步还得阿尔诺同意,显然他不会同意。

  于是他们又想起来,其实阿尔诺一开始只想要迪奥的香水业务,那行吧,我们送给你行不行?只要他赚了钱,就可以重整他的迪奥,大家可以桥归桥路归路,但是这也太小看阿尔诺了,这已经由不得他们了。

  阿尔诺听到这个提议后,先是假意说:“我考虑一下再回复你们吧。”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两天内动用所有筹码继续在市场上疯狂扫货,把持股比例提高到43.5%。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阿尔诺想当董事长,还得搞定董事会。于是,他紧接着对集团各级管理层和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最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就这样,阿尔诺从一个局外人,短短只用几个月的时间就摇身一变,成为LVMH集团的掌门人。

  那控制了这个集团之后,阿尔诺又会做什么呢?没错,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他立马开始调整集团架构和人事,罢免把自己引入LVMH的元老高层,全都换上了自己人。

  可以说,LVMH实际上是在阿尔诺手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合并。于是阿尔诺又开始了买买买之路。据统计,从1987年到2013年,他一共进行了63笔收购,持股74家公司,同时卖掉了48家公司。

  可以说,这个商业帝国是通过并购的方式打造出来的。从90年代的Kenzo、丝芙兰,到2000年的尚美,2010年的宝格丽,2016年的日默瓦,到2019年的Tiffany。他的集团在时装皮具、香水、美妆、酒类、珠宝、钟表、零售传媒等等领域都布满了棋子。

  不过呢不是每个收购都那么顺利,Gucci和爱马仕就收购失败了。这两个品牌各自打了场非常精彩的保卫战,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单开一篇来聊一聊。

  不得不说啊,并购很有魅力,玩的就是以小博大,但是并购往往会扼杀很多人最初的梦想和最后的希望。

  可以说,阿尔诺的底色从来都是冷酷无情的。比如收购迪奥后,他撕毁承诺大规模裁员。比方说收购了思琳之后,短短几个月就把创始人一家扫地出门。那阿尔诺有真正的自己人吗?那就得看他5个子女了。

  他对于子女要求可以说更冷酷严格,从小学习艺术体育,都要样样在行。更重要的是,从小就要学习各种商业知识,餐桌谈论的话题永远都是生意,孩子们的假期也常常被参观奢侈品店所包围。虽说法国人有时候说啊,阿尔诺家孩子的职业生涯从娘胎里就开始了。

  据说在二公子亚历山大快出生的时候,年仅14岁的太子爷安托万还给他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亲爱的亚历山大,我希望你出生顺利,一切安好,我建议你马上开始工作,否则……”我好像突然明白为什么二公子叫亚历山大了。

  阿尔诺和前妻有一儿一女,和现任有三个儿子。这5位子女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但毕竟同父异母,这两拨人私下的合照都没有几张,社交平台也几乎没有什么互动。

  阿尔诺的继承权就像TVB大戏,实际上就是一出养狼计划,他从来也不透露更青睐谁。所以孩子们都很有危机感,要拼命做出成绩。

  长公主德尔菲娜从商学院毕业以后,就帮着菲比拯救思琳,并且还把维吉尔引入了LV,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同时还看上了蕾哈娜,把歌后变成了彩妆博主,开启了Fenty Beauty。

  大儿子安托万最近就不太平了,之前手里的新型摇钱树LP交给了三公子弗雷德里克。这个三公子路就更顺了,从泰格豪雅CEO到集团手表部门负责人,再到董事会成员,夺嫡砝码可以说是又多了一个。大太子有失宠的风险,阿尔诺挥挥一袖,啥也没说,就让子女自己紧张起来。

  真正的继承者是谁都有可能,但迟迟不定,这也不是个事儿。首先受不了的是资本市场。过去一年LVMH的股价跌了超过30%。

  2025年4月,爱马仕以2436亿欧元的市值历史性地跑赢了LVMH,成为了全球最有价值的奢侈品之王。76岁的阿尔诺也慌了,毕竟自己多次蝉联世界首富。所以他又又又延迟退休了。这次啊他打算手握大权,继续干到85岁。

  继承者们自然还是在如履薄冰的权柄之下,要接受终极考验。LVMH的商业帝国还能延续吗?当有一天阿尔诺如果不在了,这个帝国是继续扩张,还是分崩离析?当然要等到大结局的那一天,让我们拭目以待。